山西吕梁的一位居民正在通过“云祭扫”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。受访者供图
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。中国各地从严从紧开展防控工作,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。今年的清明小长假,无论官方还是民间,各方都愿意减少墓碑前的哀悼,转向云端或居家祭扫。这大大减少了聚集,帮助中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。
山东省济南市市民张萌萌便是其中之一。清明节前夕,她打开电脑登录“云追思·济南祭扫网”,输入父亲的姓名并选择祭奠场景后,对着屏幕上父亲的灵位三鞠躬,然后点击鼠标点亮蜡烛、敬献花束,表达对亲人的追思。
“今年清明节,政府倡议安全祭扫,不参加、不组织聚集性祭扫,云追思是一种很好的选择,也利于疫情防控。”张萌萌说。
这类网上祭扫平台多是公益性的,设有“公祭”“家祭”“友祭”等类型,追思者可以通过虚拟“点烛”“献花”或留言等方式寄托思念。
数据显示,济南市“云追思”公益网上祭扫平台自3月20日开通后,参与人数很快就超过了13.8万,创建个人祭奠厅超过7万个。
通过网络远程祭拜逝者的“云祭扫”是中国推进文明祭扫的重要举措之一。与传统的现场祭扫相比,这种方式避免了空气污染和森林火灾,正在全国各地得到持续推广。疫情防控进一步增强了大众对虚拟祭扫的认同。
过去,很多人认为现场祭扫才显得敬重和真诚。然而在疫情防控下,“云祭扫”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。
“疫情改变了我的观念,虽不能去公墓亲自祭扫,但‘云端’祭扫同样能够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。”张萌萌说,现在追思先人的形式非常多元化,最重要的是表达心意。
“疫情期间,保护好自己和家人,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告慰。”她说。
在全国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,“云祭扫”也成为中国各地倡导的清明祭扫方式之一。
在山西省吕梁市,移风易俗万人签名暨线上祭祀平台近日启动。在长三角地区,皖沪苏浙等地的民政部门联合发出清明祭扫倡议书,倡导安全祭扫不返乡,优先选择非现场方式缅怀逝者、寄托哀思。天津市则上线了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“津心办”,会同市民政局贴心上线清明专区……
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,疫情下特殊的清明节,“云祭扫”与传统祭扫表达的缅怀之情是一致的,都是对逝者的纪念和追思。
温州理工学院法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选择在“云端”参观当地的翠微山烈士陵园,听取讲解员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。这些大学生们通过在网上留言和献花,缅怀革命先烈,表达崇敬之情。
辅导员陈宙表示,此次活动不仅有利疫情防控,还践行了绿色文明的发展理念,学生们普遍反馈良好。
“清明祭扫和疫情防控并不矛盾,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绿色、文明、安全的祭扫‘新风’,因为改变的只是祭扫的形式,不变的是对逝者的追思。”王忠武说。(记者吕梦琦、解园、孙晓辉、张宇琪、李鲲)(完)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ribaozhoukan.com/rbbj/14581.html